一提在家上課(Homeschooling),香港人最快反應:「不會被差人拉?」那香港怎會有幾十個孩子在家上課?「可是,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同學啊!」香港一般學者亦以為不去學校等於沒有社交。 十二月一日我和香港首位站出來的自學家長張惠侶,開了一場分享會,剛剛二十七日台灣「自學教父」陳怡光一家四口來到香港,也和張惠侶夫婦一起在香港大學公開演講,本文整理自兩場分享會。 談了許多,但沒有一個問:「香港學校教育這麼好,家長還要自己教?」
孩子沒社交?
看見陳怡光落落大方的一對兒女,沒人還會以為不去學校,就是關在家裏自閉地對着父母。
大女兒明秀從幼稚園開始沒去學校,如今十五歲已取得加拿大滑雪教練執照,代表台灣到泰國參加花式滑冰比賽,獲得青少年組冠軍,申請到商界基金支持拍攝紀錄片,明年除了在家上課,還擔任台灣有史以來最大投資的音樂劇《台灣舞孃》的導演排練助理,一起工作的,都是二十多歲的大學畢業生。
學校是重要的學習場所,但不是唯一,陳怡光第一張Powerpoint是清朝的學校,今日學童髮型變了,但依然一大班人排排坐聽着老師授課:「學校還在用十九世紀的教學方式,配上二十世紀的學科,當然無法培養二十一世紀的人材!」
家長要懂教學?
張惠侶兩個女兒沒有出席分享會,因為每逢學校假期,都要和一大班隊友接受小風帆訓練。 十三歲的文莉和十一歲的文思,今年四月開始不去學校,但每周都起碼有一天和香港其他在家上課的孩子一起活動。香港的自學家庭群組不止一個,張惠侶參加的,大部份父母是外籍人士或者留學回來。張惠侶知道的家庭數目超過四十個,每星期聚會通常有五至八個,曾經一起參觀建築公司、到天台農場學耕種、替弱能學校辦派對……張惠侶覺得這些學習機會比學校更開眼界,也更真實。 Homeschooling孩子得到怎樣的教育,顯然和父母的見識很大關係,張惠侶的退休警官丈夫Arni Highfield,相信父母只要願意給時間,都可教學,不懂的可以借助網上教材和找專家補習。陳怡光的太太則指出不宜Homeschooling的家長,是把孩子關在家裏拒絕接觸外界的父母。
有錢人的權利?
陳怡光說台灣計算過,在家自學的費用比送去公立學校貴,但遠比私立學校便宜,現在的孩子要補習、要學百般才藝,Homeschooling並不是最貴的教育方法。 以前在台北,政府要求家長其中一人全職在家才可以在家上課,但去年法例改變,父母都上班的,也可把孩子交給其他家庭或共學團體,例如鄰居可辦最少三人最多三十人的學習班,變相亦鼓勵小班和多元理念的教學。 張惠侶說以前天天都要追問女兒:「做了功課沒有?」管理女兒的課外活動和起居飲食,所有家庭活動都要讓路給學校,付出的心力也不少,她更樂意看到現在女兒彈性時間學習,又可因材施教,掌握女兒不同科目的學習進度。
難升學找工作?
陳怡光引用台灣傳媒的一句話:「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!不管社會變遷動盪成甚麼模樣,都能靠多元技能活下來!」他說有學者專訪商界,批評學校太專注學科成績,僱主不過要求僱員有中一程度的英文、小五中文、小四數學,但更需要的解決難題能力,學校卻沒有訓練。 張惠侶坦言不介意女兒能否上大學:「時代不同了,讀大學也未必找到工作,或者做到自己開心的事;香港學校只以升學為目標,好扭曲!」假如女兒決定升學,可以參加國際評核試,並以現在的學習經驗爭取大學面試。
不上學犯法?
《教育條例》279章74條,授權教育署常任秘書長,命令學生入學校,但官員其實有責任研究家長理辯是否合理,不一定發出入學令,而是每半年家訪確保學童接受教育。 張惠侶二月電郵給教育署常任秘書長,再聯絡教署一般查詢,雖然收到強調學校教育的官腔回覆,她再傳電郵,教署就開始聯絡她兩個女兒各自就讀的小學和中學。四月全家一起和教署缺課組官員面談了兩個半小時,獲通知不用上學,九月官員到家訪問兩個女兒,每個科目看了一張工作紙。 張惠侶坦言香港在家上課沒有明確法例保障:「但我們的經驗是官員很合作,願意了解我們的想法。」她也不相信這與丈夫是英國人有關,再三強調本地家庭也有機會。 作者:陳曉蕾
Source:
Comentarios